互聯網2020:免費越來越少,羊毛越來越難薅
這兩年,用戶不斷地與“免費”告別:支付余額提現收費了,聽周杰倫的歌要買會員了,外賣運費越來越貴了,共享單車漲到 2 塊了,熱門劇集變成會員專享了,電商會員也賣得越來越好了……
究竟發生了什么,是用戶付費意愿更強了,還是互聯網免費邏輯失靈了? 2020 年,我們熟悉的“免費”式互聯網還會存在嗎?
這事說來話長。

第一代免費
比特世界,注意力經濟崛起
免費,一直是一種有效的商業策略:先通過免費的東西把你吸引過來,再挑選合適的商品賣給你。免費背后,本質是一種交叉補貼:用高毛利產品補貼低毛利產品、用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,互聯網世界早已成為“交叉補貼的大舞臺”。
如線下專賣店里,買一送一的黃色價簽,總能留住消費者匆忙的腳步,順便買走非打折品;線上電商平臺,數不清的優惠券、秒殺、限時優惠,讓人樂在其中,激情購物,同時也會買走非秒殺商品;支付機構,推出各種支付立減活動,通過理財和貸款完成營收閉環……
這一類免費是一種營銷策略,平臺看中的仍是用戶兜里的錢,終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;還有一類免費,則是“羊毛出在豬身上”,免費成為一種商業模式。
2010 年之前的PC互聯網時代,免費搜索、免費社交、免費看新聞、免費殺毒、免費收發郵件……第一代互聯網企業正是依靠免費策略崛起,成就了一個時代輝煌。
在這個過程中,免費成為互聯網送給用戶最好的禮物。不過,互聯網的免費也是一種交易,交易的不是貨幣,是注意力。
1971 年,社會學家赫伯特·西蒙曾對互聯網世界做出預判:
“在這樣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世界,信息的充裕意味著其他某些事物的匱乏:被信息消耗掉的任何事物都處于稀缺之中。信息消耗掉哪些事物是相當明顯的:它耗盡了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,因此信息的充裕造成了注意力的缺乏”。
稀缺產生價值,注意力成為互聯網世界的隱形貨幣。用免費的產品和服務去吸引用戶,然后再用增值服務或其他產品收費,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普遍成長規律。
最典型的便是廣告業務和粉絲經濟。你逛知乎、刷微博、聊微信時,內容免費開放,平臺看中的,不再是你兜里的錢,而是你的注意力。在這個鏈條中,大V生產內容獲得粉絲和收益分成,平臺負責運營推廣和廣告招商,廣告主才是最后買單人。
在《免費:商業的未來》一書中,作者克里斯•安德森將互聯網商業結構分為兩層:基礎業務層和增值業務層。基礎業務免費開放,靠增值業務完成營收閉環。
至此,免費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營銷策略,而是落地為一種商業模式。
<